【原創】健步香港獅子山郊野公園鷹巢山自然教育徑(98P)
「鷹巢山」又稱「尖山」,位於香港獅子山郊野公園,地處九龍與新界之間,鄰近金山、九龍水塘及筆架山。這裡是麻鷹(又名黑鳶)的棲息地,故稱「鷹巢山」。其實地圖上標註的山名是「尖山」,有主、副二峰,主峰海拔312米,副峰海拔305米。「鷹巢山自然教育徑」是環繞尖山海拔約200米山腰的環迴山徑,全程約3.6公里;其東西兩側有小徑通往山頂。「鷹巢山自然教育徑」是一條容易行走,林蔭處處的遠足徑,途中可眺望九龍水塘、新界中部的群山峻嶺及繁華的九龍半島。也能見到猴子和野豬的蹤跡。
今次(2021年6月6日)港澳台灣同鄉會登山隊健步「鷹巢山自然教育徑」, 由荔枝角長沙灣廣場巴士總站乘72號巴士前往,路線是: 荔枝角(乘車)>石梨貝水塘巴士站>琵琶山路>鷹巢山自然教育徑>琵琶山路口巴士站(乘車)>荔枝角長沙灣廣場午餐。此程除乘車40分鐘外,步行僅4公里,難度一顆星,用2小時完成(未含乘巴士來回車程)。行程完成後有廉價美食,是一次輕鬆愉快的行山活動。
9:30am在荔枝角港鐵站集合
當天早上在九龍荔枝角港鐵站A出口集合,隨後到長沙灣廣場巴士總站乘72號巴士到石梨貝水塘站下車,走行人天橋橫過大埔公路後左行,不遠處便是「獅子山郊野公園」的招牌及「鷹巢山自然教育徑」圓木柱,旁邊就是琵琶山路入口。沿琵琶山路上行約100米。有麥理浩徑標距柱M115,標距柱旁邊就是鷹巢山自然教育徑出入口。自然教育徑有一半路線與麥理浩徑重合(M115~M110),沿途有指路牌及標距柱指引,不會迷路。若要登山頂可沿小徑登山,按照林間所繫絲帶前行即可。
72 路巴士行車時間表
石梨貝站涼亭及廁所
彌猴爬上屋頂守候觅食
彌猴/恆河猴
去廁所報到後啓步
走上行人天橋
橫過大埔道公路
橫過大埔公路後左行往教育徑
琵琶山路口旁的獅子山郊野公園招牌
20, 「鷹巢山自然教育徑」圓木柱
琵琶山路入口的路牌
琵琶山路入口的地圖板
琵琶山路旁嬉戲的小猴
彌猴/恆河猴簡介
沿琵琶山路上行
沿自然教育徑左邊的石梯登山
自然教育徑沿途設有傳意牌
主要介紹教育徑內的動植物及自然現象
30, 教育徑旁也有麥理浩徑標距柱
鷹巢山自然教育徑首段與麥理浩徑重合,後段才分開各行其道。
途中遙望「華景山莊」
為新界西區大型私人屋苑之一,是香港政府開發的發展項目。
途中俯瞰「九龍水塘」
「九龍水塘」簡介
行走在自然教育徑&麥理浩徑上
橫過一個小石澗
跨過石澗後走上坡路
途中遙望九龍群山(針山山峰)
途經麥徑標距柱M113
我們從自然教育徑牌樓入口到此走了一公里,大約20 分鐘。
自然教育徑大部分是泥徑
40, 泥徑沿途有不少大石
這些石頭頗有特色
行走其間要放慢腳步行
走了一公里半,用了半小時。
樹將巨石破開~大自然的力量
走過這一小段石梯就又是泥徑了
由尖山東側上山頂的小徑入口
11:22am我開始沿小徑登山往山頭
途中有不少岔道,可跟絲帶前行。
11:30am登上尖山山頭
50, 站在山頭大石上俯瞰九龍半島景色
遙望畢架山雷達站
俯瞰九龍大窩坪&石硤尾
九龍石硤尾樓群
尖山副峰標高柱
11:33am到標高柱前,走了11分鐘。
打卡後由西邊小徑下山
依然跟絲帶行,5分鐘即回到教育徑上。
西側往尖山山頂的小徑入口
我由尖山西側的入口登山,用5分鐘下山回到東側的自然教育徑上。
東側往尖山頂的小徑距入口約2 公里
60, 麥徑標距柱M 111距入口約2 公里
在此岔路口自然徑與麥徑分道揚鑣
沿階梯上行到涼亭處可休息
教育徑最高處的涼亭
在涼亭大休,輕食。
離開涼亭繼續沿教育徑前行
前行5分鐘來到往蘇屋下山徑前空地
空地旁路牌指距九龍水塘有1.6公里。
再前行兩分鐘即到登山頂的小徑入口前
再前行5分鐘到往蘇屋邨的下山路口
70, 往蘇屋邨路口旁的打卡熱點
打卡熱點上的大石詩句遭塗抹
貼昔日舊照作對照,舊照石上有詩句。
懸崖上的詩句也被塗抹掉
昔日舊照,懸崖上有詩句。
懸崖邊的路段築攔杆保護行人
沿途可觀賞九龍巿區樓景
蘇屋邨和長沙灣一帶樓景
在路邊小息
領隊給大家講放鐵籠捉猴子的故事
80, 這裡有流動廁所
重新回到起點~終點和起點重合。
回到琵琶山路口
在琵琶山路口旁的巴士站候車
依舊乘72號巴士回到荔枝角
到長沙灣廣場潮濠城宴會廰午餐
四人套餐六折收費
卥水鵝肉拼盆
鹹菜胡椒燉豬肚湯
90, 潮式粉絲鴛鴦蝦
豆腐薑絲蒸黃花魚
潮州春菜煲
芋粒炒飯
防疫期間,堂食最多4人一桌。
留言
張貼留言